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十四年抗战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悲壮历程。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 1937 年七七事变,这六年是抗战的局部爆发与逐步升级阶段,它如同一座黑暗中的灯塔,虽历经风雨却顽强地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觉醒与抗争。
九一八事变:战争的阴霾悄然降临
1931 年 9 月 18 日,这是一个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当晚 10 时 20 分,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将 3 具身穿东北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置现场,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日军迅速向东北军第 7 旅驻地沈阳 “北大营” 发起进攻。彼时,东北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此前已收到南京国民政府 “不予抵抗” 的命令,当晚向国民政府报告却未收到回复,无奈下令不予抵抗。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毫无防备,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难以全力抵抗。激战至凌晨 5 点,东北军第 7 旅官兵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日军向沈阳城发起进攻,由于几乎没有遭遇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9 月 19 日凌晨 6 时,沈阳沦陷。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逐渐形成。1874 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随后吞并琉球国;1894 年,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澎湖列岛,并占领朝鲜。1904 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中接管关东州的利益,将东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划为势力范围。192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23 年又遭遇关东大地震,经济陷入萧条,国内法西斯势力愈发猖獗。1927 年,田中义一内阁举行 “东方会议”,形成《对华政策纲领》,明确了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方针,史称 “田中奏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定型。此后,日本关东军不断在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和部署,为发动战争做准备。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扩大侵略范围。短短数月间,南满、安奉两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长春、营口、田庄台、盖平、复县、大石桥、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安东、凤凰城、本溪等地相继沦陷。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虽自发反击,但长春仍于 9 月 20 日沦陷;9 月 21 日,吉林省城也被日军占领。随着战火蔓延,齐齐哈尔、锦州、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也未能幸免。至 1932 年 2 月,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东北 3000 多万同胞陷入了水深火热的亡国奴生活,东北地区成为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资源基地。
局部抗战的烽火:中华儿女的不屈抗争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率先主张武装抗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1931 年 9 月 22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明确提出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党的号召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这些义勇军由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以及东北军爱国官兵等社会各阶层自发组成,他们在没有统一指挥和充足装备的艰难情况下,凭借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投身于抗击日军的战斗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江桥抗战,便是他们英勇抗争的典型代表。1931 年 11 月,马占山将军领导的部队在此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中国军队毫不畏惧,顽强战斗,甚至击落了日本侵略中国之后的第一架战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有规模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战,拉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组建和开展武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与领导作用。从 1931 年 10 月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先后派遣大批党团员深入各部义勇军中,传播抗日思想,组织战斗行动,为这支自发的抗日力量注入了坚定的信念与强大的组织性。
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推进,中共满洲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领导东北人民实行武装抗日的方针,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努力帮助抗日义勇军,为其提供思想指导和人员支持;另一方面,着手建立自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从 1932 年起,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巴彦、海伦、珠河、密山、宁安、汤原、饶河、磐石、海龙及东满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这些游击队的成员来自汉、满、朝鲜、蒙古、回等不同民族,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成为东北抗日的新生中坚力量。以张甲洲为例,这位清华大学的学子,在 1932 年告别校园,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支持下,回到家乡组织巴彦抗日游击队。游击队成立后,迅速开展战斗,曾一举攻占巴彦县城,沉重打击了日伪统治,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些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依靠群众,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军。他们破坏日军的交通线,袭击日军的据点,给日军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后来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3 年起,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组建,这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一次重要整合与升级。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1934 年,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的部队联合数十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分别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协同打击日伪军。这一时期,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战斗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战术。著名的 “木炮打宾州” 战役便是典型战例。1934 年 5 月,赵尚志率领反日游击队和义勇军等 1500 多人,攻打日伪当局在哈东地区的重要据点 —— 宾县县城宾州镇。部队使用一门湿柳木制成的木炮轰城,虽然最终未能攻克城池,但这一战极大地震慑了敌人,扩大了党领导的游击队的影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东北人民革命军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 “讨伐”,不断发展壮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游击根据地,为东北的抗日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华北危机:战火逼近关内
日本在侵占东北后,野心并未得到满足,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1933 年 1 月 1 日,日军向山海关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在长城沿线的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宋哲元领导的第 29 军在喜峰口战役中,以大刀队夜袭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长城抗战最终失败。5 月 31 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占领,将冀东和察北划为 “非武装区”,使华北门户洞开,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关内。
此后,日本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和渗透。1935 年,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了一系列事件,总称 “华北事变”。其中包括 “察东事件”“河北事件”“张北事件” 等,通过这些事件,日本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秦土协定》《何梅协定》,攫取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同时,日本还积极策划 “华北自治运动”,妄图将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从中国分离出去,成立第二个 “满洲国”。在日本的策动下,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了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宣布冀东 22 县 “脱离中央自治”。华北地区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面对华北危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号召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2 月 9 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数千名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强烈愿望。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迅速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曙光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力量也逐渐认识到抗日的紧迫性。1936 年 12 月 12 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 “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等前往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吹响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后,日本迅速增兵华北,向平津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敌强我弱,平津相继沦陷。随后,日本侵略者又调集大量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等铁路线向中国内地展开大规模进攻,妄图在短期内灭亡中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上下,不分党派、不分阶层,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企图。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根据地,像一颗颗钉子,牢牢地钉在敌人的后方,不断地袭扰、打击敌人,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十四年抗战的时间脉络,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抗争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瞭望中国抗战#
配资炒股论坛平台,上网配资炒股,重庆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