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爵位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明朝的做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一个明显的不同是,清朝把皇室的爵位分成了两类: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像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以及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些都是制度里的具体爵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爵位到底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无论是得到八分还是没有得到八分的爵位,都属于清朝皇室赐予的封赏。但是,清朝对外姓功臣和蒙古贵族的封爵方式与皇室的封爵体系有所不同。
清朝的皇室爵位共有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还有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此外,还有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这两个特殊的爵位,加起来一共是十四等。
从镇国公和辅国公往下,所有低于这两个级别的封号都属于低级爵位。要想明白为什么会有高级和低级爵位的区别,我们需要了解清朝皇室的封爵制度。
清朝的爵位制度虽然借鉴了明朝,但在继承规则上有了新的调整。为了防止皇室宗亲权力过大,可能对皇帝的权威造成威胁,同时减轻朝廷在爵位开支上的财政压力,清朝采取了世袭爵位逐步降低的继承办法。
在清朝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是亲王,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想继承爵位,只能继承成郡王。如果继续往下传,爵位会一级一级地降低,降到贝勒以下。
在清朝,有十二个特别的王族因为立下大功,可以世世代代保持他们的王爵,不需要像其他家族那样每一代爵位都会降低。这些家族的子孙继承爵位时,依旧能保持亲王或郡王的地位,不受限制。因此,人们就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铁帽子王”。
在清朝,如果一个家族的祖先曾是和硕亲王,他们的世袭地位会降到奉恩镇国公;如果是多罗郡王的后代,地位会降到奉恩辅国公;如果是多罗贝勒的后代,地位会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如果是固山贝子的后代,地位会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再往下,奉恩镇国公的后代会降到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的后代会降到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的后代会降到奉国将军;不入八分辅国公的后代则会降到奉恩将军。
这四个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都是高级封爵。而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属于中级封爵。至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都是低级封爵。
这些规矩沿用了封爵的老传统,说明得分超过八分的封爵算是中高级,低于八分的就是中低级。所以,那些低于八分的封爵主要是为了配合世袭时等级逐渐降低的制度特别设置的。
实际上,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收入的不同,还在于八种特殊的待遇。当然,在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这四个爵位中,他们的收入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那八种特殊的礼遇和待遇。
这八种特殊的礼遇分别是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和门钉,它们在清朝被称为“八分待遇”。当时,清朝的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不同阶层的人在穿戴、饮食、住处和出行等方面都有明确的礼节和待遇区别。
朱轮指的是出行时使用的红色车轮马车。在清朝,明黄色是皇帝专属的尊贵颜色,象征着最高的地位。除了明黄色,红色和紫色也被认为是非常尊贵的颜色。因此,在清朝,普通百姓不能随便使用红色车轮,只有得到八分封爵的皇室成员才能享有这个特权。
紫色的马缰绳,代表了高贵的身份。除了皇家专用的明黄色,红色和紫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因此,普通人不能随便使用紫色缰绳。只有那些被封为八分爵位的皇室成员,才有资格使用。红色的车轮和紫色的缰绳,都代表着不同的出行尊贵程度。
宝石顶子是指官帽最上面的装饰。在清朝,一品官员的官帽顶上用的是珊瑚。而皇室宗亲如果被封爵且爵位达到八品以上,他们的官帽顶则是红宝石,显得更加尊贵。相反,那些没有达到八品封爵标准的官员,官帽顶依然使用珊瑚装饰。
清朝官员帽子上插的花翎,又叫双眼花翎,指的是装饰在官帽上的羽毛。在那个时代,这些羽毛不仅是身份的标志,还显示了官员的地位。普通官员的帽子上通常装饰的是普通的羽毛,而王公贵族或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则会佩戴带有孔雀羽毛的花翎,这种羽毛形状像眼睛。花翎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种,其中三眼花翎是最尊贵的。一般来说,只有未封爵的皇室成员可以佩戴单眼花翎,而能够佩戴双眼或三眼花翎的,必须是已经封爵的皇室成员。
在清朝时期,普通官员想要获得佩戴花翎的机会非常困难,通常只有那些能力特别强、功劳很大的重要官员才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即便如此,这些重要官员也只能佩戴单眼花翎。
清朝时,花翎象征着很高的地位。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帮助康熙收复台湾,因为在这场战役中的功劳,他被封为靖海侯。施琅向康熙上书,坚决不要这个侯爵的封号。他竟然提出愿意用侯爵的封号来换取佩戴双眼花翎的荣耀。康熙看了他的请求,鉴于施琅收复台湾的功绩,不仅封他为靖海侯,还特别准许他佩戴双眼花翎。从施琅的这个举动中可以看出,当时拥有双眼花翎的荣誉是多么崇高。
在历史上,回顾整个清朝时期,能够佩戴三眼花翎的非皇族大臣非常稀少,总共只有七位。而佩戴双眼花翎的非皇族大臣也并不多,大概不超过二十位。这是因为,在清朝时期,双眼花翎的佩戴权仅限于中高级皇族封爵者,象征着极高的身份和地位。花翎和宝石顶都是官帽上的装饰,反映了官员在服饰上的不同待遇。
牛角灯是晚上用的照明工具;茶搭子是用来保温水壶的东西,就像保温瓶一样;马坐褥则是骑马时放在鞍子下面的垫子,这些都是出行时不同待遇的体现。
门钉,就是挂在宅邸正门上的金属钉。在清朝,门钉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等级。在皇帝住的紫禁城里,宫门上的门钉是九行九列,总共有八十一颗。亲王和贵族的宅邸,门钉的数量也不一样。亲王等贵族的门钉是九行七列,共六十三颗。而郡王和奉恩辅国公这类封爵的人家,门钉是七行七列,总共七七四十九颗。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入八分封爵的家族,门钉的数量是一致的,都是五行九列,一共五九四十五颗。门钉的数量反映了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差别。
这八种待遇包括了衣、食、住三个方面,涵盖了衣食住行中的衣、食、住。通过这些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直接看出爵位和地位的高低差异。
除了八分封爵的待遇差异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中,获得八分封爵的人可以站在皇帝的队伍里,并且可以紧挨着皇帝,距离更近。而未能获得八分封爵的人,则必须站在各自旗主的队伍里,他们没有机会站在皇帝面前。
另外,那些没有得到八分爵位的皇室成员,在政府里兼职的情况很少见,他们的地位和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收入,后者通常更高。相比之下,获得八分爵位的皇室成员通常会担任政府职务,并且必须住在京城,除非皇帝特别允许,否则不能随意离开京城。而对于没有得到八分爵位的皇室成员来说,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选择住在任何地方,不用像有爵位的那样必须留在京城。
在清朝时代,并不是所有的皇族都能获得爵位,否则就不会有那些没有封爵的闲置皇族成员了。清朝时期,皇族成员获得爵位的途径主要有四种:立功封爵、继承封爵、恩典封爵、考核封爵。
功封制度就是根据军功来授予爵位。清朝开国初期,八大铁帽子王,如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和豫亲王多铎等,都是因为在清朝建国初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们获得的封爵是世袭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所谓的功封。不过,即使皇室成员在战场上立下了大功,也要看他们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如果血缘关系亲近,他们通常会被封为八等爵位;如果血缘关系较远,他们大多数只能获得低于八等的爵位。
袭封制度就是父传子继,如果父亲去世,儿子需要按照这个制度来继承爵位。但在古代,男人们往往有多个妻子,所以儿子很多。不是所有的儿子都能继承爵位。通常只有一位儿子能够继承,其他儿子如果想获得封爵,可以通过功封、恩封或考封这三种方式。
某位皇帝突然对你产生了好感,直接赐予你一个爵位。不过,大多数获得这种荣誉的人都是皇亲国戚,比如叔伯兄弟等。皇帝赏赐的爵位一般都很高,都是八等爵位以上的,因为皇帝在封赏时,肯定不会轻易授予那些地位较低的爵位。
清朝的四大家族——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都是由皇帝亲自赐封的。以怡亲王胤祥为例,他是雍正皇帝的弟弟。由于胤祥帮助雍正登基,雍正对他非常宠爱,因此封他为怡亲王。胤祥去世后,雍正还特别赐予他世袭罔替的荣誉,这显然体现了皇帝对他的恩宠。
在清朝的时候,并不是每个皇室成员都能过得顺风顺水。有些人因为没有兄弟争夺爵位,有些人因为没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还有些人虽然和皇帝关系不错,但也不一定能轻易得到封号。对于大多数皇族来说,通过考试获得封号,是他们实现封爵的主要方式。
考封制度是清朝皇族成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爵位的一种方式,也被称为皇族科举。清朝时期,这种制度执行得很严格,主要对皇室成员的满汉文翻译能力、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三项技能进行考核。
考封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授予方式,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在这个体系中,能被授予的爵位等级有一个最低标准。这个标准是根据皇族成员的父亲的爵位来决定的。按照清朝的规定,对于和硕亲王的嫡福晋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如果想通过考封获得爵位,他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封号只能是不入八分辅国公。
要想得到八分辅国公爵的头衔,皇室成员需通过三个项目的测试,而且每个项目都要表现非常出色才行。如果三项中有两项优秀一项合格,爵位继承就会降一等;如果是一项优秀两项合格或两项优秀一项不佳,继承就会降两等;如果是一项优秀一项合格一项不佳,继承就会降三等。至于一项优秀两项不佳、两项合格一项不佳、一项合格两项不佳甚至全部不佳的情况,就别指望能封爵了,只能接受不再继承爵位,成为普通宗室成员。
如果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奉恩将军或者闲散的宗室,即使考试成绩特别好,也只能被封为奉恩将军。如果成绩稍微差一点,可能只能获得骑都尉或者云骑尉的爵位。这些爵位通常用来抚恤烈士的子女或者赏赐有军功的外姓大臣的后代。这些封爵的收入待遇并不高,只相当于五六品官员的水平。
清朝时期,如果封爵超过八分,就被认为是超品封爵,这些人不仅收入丰厚,待遇也很优厚;而那些低于八分的封爵,比如从镇国将军到奉恩将军,他们的收入和待遇相当于一品到四品的官员;另外,清朝的一些闲散宗室,在乾隆皇帝即位前,是没有收入和待遇的。
在乾隆年间,一些宗室成员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非常艰难。乾隆皇帝认为这些人影响了皇室的形象,于是特别允许他们穿四品武官的衣服,并且可以戴相应的帽子。那些有黄带子的近亲宗室成员每年还能领到一些钱和米。具体来说,他们每年可以得到三十六两银子和四十二斛米。而那些红带子的远亲宗室成员每年则能得到二十四两银子和二十一斛米。这实际上为这些宗室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从乾隆时期起,朝廷开始给闲散的皇族成员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补助,但这笔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日常开销。于是,很多皇族成员努力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获得官职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在清朝,许多皇室成员都这么做。即使到了四五十岁,有些人仍然没有通过考试,但他们依然坚持奋斗。可以说,科举考试是清朝激励皇室成员积极进取的一个特别制度。
清朝的皇室爵位体系比以前的朝代更完善,它有效控制了皇族数量,避免了过多皇族成员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晚清时期,只有6.3%的皇族成员获得爵位,其中75%被封为中低等爵位。这意味着93.7%的皇室成员没有爵位,只是闲散的宗室。那些获得爵位的皇室成员,大多数也只拥有中低等爵位。因此,这为清朝节省了很多财政开支。
清朝在控制皇室成员获得爵位这方面,比明朝做得更好。明朝没有很好地限制皇室成员的封爵,结果到了明朝末年,皇室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很多人还被封了很高的爵位。这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财政紧张,明朝在军队的开支上捉襟见肘,而皇室成员的封爵费用更是成为压垮明朝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朝时期,朝廷创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封爵制度。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与世袭递减的封爵继承方式相配合,确保中高级爵位在每一代中能够逐渐降低并传承下去。
那些被封为亲王或郡王等高级爵位的人,大多是皇帝的近亲,他们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很大。由于他们的爵位不能传给下一代,这实际上减少了他们后代对皇权的威胁。另一方面,那些未入八分等级的封爵,属于中低级别,他们的收入和待遇也比不上高级爵位的人。这样规定有助于国家节省开支。清朝的封爵制度,既减轻了皇室宗亲对皇权的威胁,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真是既有利于国家,也造福了人民的明智之举。
配资炒股论坛平台,上网配资炒股,重庆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