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管制令美国军工陷入危机,关键材料价格暴涨60倍,F-35等先进武器生产陷入瘫痪。面对稀土“卡脖子”困境,五角大楼抱怨:还怎么打赢中国?
《华尔街日报》报道披露,五角大楼已经承认,自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以来,他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五角大楼承认“对华威慑”受影响】
数据显示,用于军事装备制造的重稀土元素钐价格暴涨60倍,导致美国国防工业关键材料成本,整体飙升5倍以上。这一冲击直接影响到F-35战机等,先进武器的生产交付。五角大楼因此抱怨,“对华威慑”战略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戈维尼公司的调研报告,揭示了一个令美国防部坐立不安的事实:美军武器系统中超过8万个零部件,需要使用中国管控的关键矿产。更棘手的是,这些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几乎都绕不开中国供应商。
由于许多矿产品类小众、市场规模有限,西方企业缺乏投资建设替代供应链的经济动力,使得美国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尽管中美达成伦敦框架后,中国同意恢复部分关键矿产出口,但明确划出红线:严禁用于军事用途。
【中方严禁出口稀土用于军事用途】
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追踪溯源体系,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立即停止出口许可。这种精准管控让美国军工企业叫苦不迭,他们发现要绕过中国监管简直难于登天。
美国最初试图通过转口贸易规避管制,从泰国、墨西哥等中间商处获取中国稀土。数据显示,美国通过这种渠道获得的氧化锑数量,在短期内激增至3834吨,远超过去三年总和。
这种异常交易很快引起中国警觉,随即升级管控措施:要求采购方承诺非军事用途、提供终端用户证明,甚至提交完整的供应链信息。这套组合拳彻底堵死了美国的“灰色渠道”。
面对困局,五角大楼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注资4亿美元扶持美洲最大稀土矿运营商,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推出“独立稀土定价机制”,试图通过补贴刺激本土产业发展。
【特朗普政府推出“独立稀土定价机制”】
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些措施不过是杯水车薪。中国经过数十年布局建立的完整稀土产业链,从开采、提炼到加工技术都占据绝对优势,绝非美国短期内用资金堆砌就能撼动。
这场稀土危机暴露出美国国防工业的致命软肋。从子弹制造到军舰生产,多个关键环节因材料短缺陷入停滞。
更讽刺的是,美国在全球寻找替代供应商时发现,这些地区的稀土产业,同样依赖中国的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这种环环相扣的产业生态,让美国的“去中国化”努力举步维艰。
而《华盛顿邮报》资深评论员马克斯·布特,在其专栏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正在赢得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尽管美国一度将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到145%,但中国通过稀土等关键资源的精准反制,反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这种以柔克刚的反制策略,让美国的贸易霸凌尝到了苦头。
【F-35战机项目受到严重冲击】
F-35战机项目受到的冲击尤为典型。作为美国“对华威慑”的王牌装备,其生产进度因稀土短缺而严重滞后。五角大楼原计划的装备更新不得不一再推迟,所谓的军事优势正在被一点点蚕食。这种局面让美国防部内部充满焦虑,却又束手无策。
美国政界至今仍有人沉迷于“对华威慑”的幻想,却选择性忽视本国在关键资源上的脆弱性。中国通过稀土管控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不仅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力回击,更是对军事冒险主义的有效制衡。这种非对称反制手段,让美国深刻体会到“卡脖子”的滋味。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应对危机时表现出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抱怨中国的出口管制“妨碍其军事发展”,另一方面又坚持“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思维。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连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直言其仍沉浸在“美国决定一切”的霸权迷梦中。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是偶然】
现实给美国上了沉重的一课: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领域自给自足。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是偶然,而是长期产业布局和技术积累的结果。美国若想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需要的不是对抗和封锁,而是务实合作与产业投入。
这场稀土博弈也折射出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传统军事强国在关键资源上受制于人时,全球力量对比正在重新洗牌。中国通过稀土管控展现出的战略智慧表明,在21世纪的大国竞争中,产业实力与供应链安全正在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
对美国而言,继续固守零和思维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唯有正视相互依存的现实,与中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才是解决关键矿产危机的正道。
否则,在稀土等战略资源持续短缺的背景下,美国的军事优势和全球影响力,恐将难以为继。
#国际瞭望台#
配资炒股论坛平台,上网配资炒股,重庆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